昨天帶孩子到科博館看新的太空劇場,排隊等入場的時候,有對父子突然斜插了進來,我們排好好的,他突然斜插進來,我靜靜看著他,他無動於衷,還準備往我們前面站。我拉著孩子,趕緊向前一步,媽就是幼稚,修養不夠,要讓也不是讓給你這種明擺著插隊的人,但原先排在我後面的一對母子,就被插隊成功了。
然後排著排著,我聽到插隊爸爸跟兒子在聊天間,爸爸突然說:
你要買那個,那要看你的表現啊!
到下禮拜生日前你表現得,有讓我滿意,再說啊!像你今天一直在惹我生氣,你覺得這樣,我還要買給你嗎?
好像,在台灣,這樣的親子對話是很普遍的。
父母希望掌握控制權,然後選擇最簡單快速的物質連結,我賜你衣,賜你食,我是你的王,順我者昌,逆我者沒你好日子。
這樣經過20年,培養出來的孩子,將來是用什麼心情,反饋自己的父母呢?
有一天他們不再需要你的物質,自己也能賺了,就會覺得,沒欠你什麼了。需要一直口頭告知孩子自己的付出,是一種對自己缺乏自信的表現,於是很多父母到了老年,需要親情綁架,才能換來孩子的一點點互動,而這些互動,與自己預期的相差太遠了,畢竟這樣的父母思考邏輯卡在:我為你付出這麼多,你卻無法達標,沒辦法讓我滿意。
我昨天看見一篇文章,在說同理。
大意是說,公園裡一位小男孩突然拿著棒棒糖要給一位陌生的女孩,女孩不願意接受,男孩便開始大哭大鬧,男孩媽媽最後牽著男孩的手走到女孩跟她媽媽面前,告訴她們,這是男孩非常心愛的棒棒糖,他真的很喜歡妳,才會願意大方與妳分享,妳可不可以先收下?
這是我願意給妳的善意,
妳為什麼不收?
妳怎麼可以不收?
最後的情緒已經高亢到:
妳憑什麼不收?!
付出是一種溫柔的傳遞,而不是粗暴的丟擲。
跟孩子說,看你表現,那份愛,就變成一種丟擲。孩子被愛丟得疼痛、扭曲、變形,長大自然認為,這種丟擲的方式就是真愛。
明明很愛,其實可以不要那麼刻薄。
明明付出,可以更柔軟,更心甘情願。
跟孩子好好說話,讓孩子知道金錢分配,你的生日,我們的家庭支出是否能負擔起你要的禮物,能負擔就買,無法負擔就要再計畫,而不是,因為你讓老子不爽,所以有錢也不買給你!
我個人真的覺得,這樣跟孩子說話,非常耗損親子間的愛跟信任。
晚上我看見我兒子臉上有一個小小,若有似無的黑青,問他為什麼會這樣?是被捏嗎?
他說是自己捏的,但是是老師叫他捏的。
(各位別緊張,我兒子說話就是,要先觀察跟諮詢,不是他說什麼就聽什麼。)
他敘述的內容如下:
因為午飯時,碗連續打翻五次,老師就不准他吃了,他一口飯都沒吃就睡了,肚子非常非常餓,都沒東西吃。(我個人感到誇大)
我問他,那這樣,跟你臉淤青有什麼關係呢?
因為我後來起來,又打翻一次,老師就叫我捏我自己的臉。
喔,原來是這樣,嗯,這樣你捏的有點太用力了。
是老師要我捏用力的!因為老師說我是故意。
好,那媽媽有機會再跟老師聊聊,告訴他小栗寶不是故意打翻碗的小孩,他是不小心,不是壞。
嗯好。
委屈你了,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,媽媽懂你不是這樣的孩子,不要難過,你看你在家幫媽媽端咖啡都很棒啊,還有拿碗去廚房也很厲害對不對!
嗯對啊!
連續打翻五次,是有點多啦,所以老師會以為是故意,媽媽會跟老師說,你不是會故意的那種小孩。下次我們試試看,打翻1次就好,不要到5次,好嗎?
麻麻,下次如果我打翻0次咧?
(媽媽計謀成功🤣)
那就太棒了啊!0次那天,你回來跟媽媽講,媽媽給你三顆星星!
那如果我每天每天都0次,一直到一個禮拜咧?
那真的太神奇了,那一定要加獎金5元了!你說對不對?
嗯!對!(超級開心+有信心)
麻麻......
怎麼了?
如果我打翻0次,妳不能給我4顆星星嗎?
嗯,4顆太多了,就是3顆。
(小孩討價還價失敗,但還是很開心)😄
物質的獎勵,用在行為端正,會有加倍效果,相信某天當我拿掉那張「我有洗手,我很棒!」的列單,他的習慣已經內化了。只是這樣的獎勵要用在刀口,在當階段的某一兩件緊急需要改變的事上面,而不是用在「每件事」,否則也會餵養出一頭獅子,並將獲得視為理所當然。
懲罰式的物質剝奪,真的要很小心使用,用不好很可能全盤皆輸,外加損害親子關係。
習慣都應該建立在一個「常態的規律」上,孩子有條理可遵循,才能在穩定的狀態中進步,而不是懸在「看老子心情」,那種一切充滿變幻莫測的危機感裡。
因果很重要,懲罰要跟行為連結,而不是A事錯,剝奪B事。
今天我們要講百科書,我說好講到18頁,但孩子發脾氣,用掉了6分鐘。我即刻縮短到15頁,並告知他,繼續發脾氣,會更少,因為現在真的很晚很晚了。媽媽真的是很喜歡跟你一起看書,才會這麼晚還是硬要講一點。
(大重點:不是生氣的跟他講,態度是柔和的。)
媽媽告訴他:我們時間有限制,因為早上要早起,晚上不能太晚睡(這些他早已聽過千百萬遍)(所以他跟我說他知道)
明知道不能晚睡,應該要睡了,媽媽還是好想要跟你一起看完一個單元。但你生氣一些小事情,讓媽媽在這裡跟你解釋這麼多,就用掉10幾分了。
你還想聽嗎?
你還要繼續生氣嗎?
因為如果你還生氣,媽媽沒辦法講給你聽。
我伸手問他需不需要一個擁抱,他過來抱我,然後就好了。也接受,媽媽無法真的講到18頁,因為時間耗在生氣了。
我覺得處理情緒很大的重點就是,自己的情緒要先穩回來。一開始我也好氣,因為明後天停水,今天家事特多一直很忙,忙到完好不容易坐下,要跟他講書,不知他為何有怒氣,莫名其妙跟我發脾氣,媽媽實在很煩,口氣也就變得不好。
後來服用 「清心冷靜丸」之後,才瞬間冷靜下來,想好怎麼跟他說。
也就是,我先好了,他才好的。
今晚分享好多,有點雜,但就是把這兩天想的記錄下來。
記者老梁:沒有「清心冷靜丸」這種東西,請勿衝動+1哦.....🤣🤣🤣,報導。